深圳豪宅爆燃烧出三个残酷真相

产品详细描述:

  面对意外泄露的煤气爆炸,这个每平米单价超过10万的豪宅,也显得这么脆弱:

  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,五个楼层的房屋受损严重,悲剧令人痛心。目睹坠落发生的瞬间,更是唤起了公众对于高层住宅的重重担忧。

  四年前,贝壳曾经公布了19个城市超高层居住小区的数量,结果发现,排名前5的城市,“摩天小区(楼层超过30层)”的数量都超过了1000个;三年前,某省会城市销售的新房里,近四成是100米以上的超高层;一年前,某一线城市在售旧改项目中,

  距离全球第一座“摩天大楼”——55米的美国芝加哥家庭保险大厦竣工,已逝去了134年,超高层建筑的消防救援依旧是世界性难题。

  而深圳这次事故却发生在28层,高度达到了近90米。当天出动了最大作业高度101米的超高消防云梯车——芬兰Bronto Skylift F101 HLA,才终于把火势扑灭。

  约等于1台普通版的布加迪威龙,或者3台劳斯莱斯库里南。据说全国只有30台,深圳也仅有一台而已,小城市基本不可能拥有。而且,即便是这台车,最高也只能去到35层左右。那些去到40多层、甚至50多层的超高层住宅,如何是好?

  一旦发生火灾,高层建筑内部的楼梯间、管道井,极易变成通风的“烟囱”,助长火势蔓延,甚至将整个建筑物迅速引燃。

  在无阻挡情况下,烟气在垂直方向的扩散速度为 3~5m/s。也就是说,一座30层左右、高约100米的建筑,

  有人曾做过实验,在一座50层高的建筑内通过楼梯将人员全部疏散,大约需要2小时11分钟。而

  近年来,随着高层建筑的数量持续不断的增加,高层建筑火灾数量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。

  来自国家消防救援局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今年前8个月,我国高层建筑火灾高达3.6万起,超过了2023年全年的总和,共造成203人死亡。

  在各类火灾中,住宅火灾的“杀伤力”是最大的。今年前10个月,接报住宅火灾2.8万起、亡116人,起数占火灾总数的36%,亡人数占68.6%。

  江苏南京雨花台区“2·23”住宅重大火灾,就发生在一栋34层的超高层住宅。那场灾难造成了44人受伤,并且夺去了15条鲜活的生命。

  任何的设施都会跟着时间的推移而折旧。而电梯作为使用频次最高的配套之一,最早发出“警报”。

  以“电梯故障”为关键词,稍微搜索一下,就有一堆相关新闻冒出来。而它们往往都出现在同一个地方:

  近年来,开发商为了压缩成本悄悄给新梯“减配”。有的次新小区,已经提前体验到了电梯罢工的滋味。

  比如广州亚运城,收楼才一个多月,出现的电梯故障情况包括困人、异响、突然下坠、按键及开关门失灵等,

  全部停运维修。家住40多层的业主,直接跑去隔壁栋搭电梯到顶楼,然后从顶楼翻墙到自己那一栋,再慢慢下楼梯回家。按理说,电梯坏了就修,电梯旧了就换,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。

  然而,随着人数增长,达成一致的难度会呈指数级增长。一栋楼住着几百户,“众口难调”的可能性要远高于“人多力量大”。

  由于建筑结构的原因,超高层面临着抗震、通风、供电、排水等技术问题,伴随着更昂贵的维护成本。

  现有的物业费和维修基金,恐怕难以覆盖。估计只有高端改善甚至豪宅产品才有能力支付。

  上世纪80年代,香港开始大规模建设超高层建筑,到今天很多“不惑之年”,甚至“年过半百”,却一个个水灵得像吃了保鲜剂。

  1988年入伙的康怡花园,堪称内外兼修。不光外立面整洁光鲜,内部也能让不少所谓的“精装房”羞愧地低下头。

  要知道,香港住宅的物业管理费平均2.7元每平方呎,相当于约每平方米30元。即便对比内地的一线城市,也要高出个七八倍。

  据香港市区重建局2019年发布数据,全香港约有3.9万幢住宅(综合楼宇),当中超过1万幢属楼龄50年或以上,3700幢楼龄50年或以上的楼宇欠缺维修及保养。

  根据香港的住宅分类方法,50年或以上是“老年”,30-49年是“中年”,30年以下即“青年”。

  不少小区在缺乏维护管养之下,逐渐走向破败,原住民纷纷搬走,各路租客占领小区,衰老破败开始“坐滑梯”……

  如果是10层以下的老房子,未来还有机会原地重建。通过提高容积率,把10层盖到30层,让开发商有利润可以赚。

  原本就30多层的房子呢?难道要盖成60层、70层吗?拆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

 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朱国钟,曾经结合房价、房龄、供给等因素与合作者专门做过研究。他认为:

  以后中国有一定的概率会出现大面积的贫民区,有可能就是现在的高层住宅。参考香港和国外经验,超高层的住户非常“两极分化”。要么是富豪名流,要么是经济能力最薄弱的群体。

  其实超高层在诞生之初,是未解决地面上的拥挤,给千千万万进城的人们提供一个家。

  相比低矮的农村自建房,以及陈旧的福利分房,崭新的高层电梯住宅,本身就是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。一座座高楼,像一座座灯塔,点燃了人们对大城市的无限向往。

  2020年,贝壳研究院发布“超高层住宅”画像,公布了19座城市摩天居住小区(超过30层)数量。

  。以每个小区1000户简单计算,至少有22万户,涉及几十万人。排名前5的另外4个城市,武汉、成都、西安、深圳,“摩天小区”的数量,都超过了1000个。

  对打工人来说,谁不想住低密度的花园洋房呢?可这类房子基本都是大户型,单价也更贵,刚需根本负担不起。上车门槛更低的超高层,也就成了“不是选择的选择”。

  2001年广州超高层销售市占率仅有3.9%,到了2021年销售中,超高层的销售已经占据了39.8%。在增城这样的郊区地段,“摩天大楼”也并不少见——

  从2020年到2022年,住建部、发改委、应急管理部连续4次发布“限高令”。从最开始的“一般不得新建”到后来的“严格限制”,一次比一次严格。

  随着我们从“大基建时代”步入“大维修时代”,很多问题慢慢暴露出来,超高层住宅的价值一定会面临重新评估。

  对于大部分楼龄还没超过15年,尚未进入加速衰老阶段的房产,人们还有机会撤出“泥潭”。

  毕竟,跟采光、通风、视野、面子之类的“非货币性资产”比起来,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。

  最后,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,接触更优秀的人也可以让你成为同样的人,欢迎关注官方公号:灰产圈

相关产品